土壤

以法治手段铲除流量造假土壤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2018年,一名当红“小鲜肉”明星的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庞大的数字令人咋舌,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明星流量造假的关注。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北京警方成功侦破一起利用非法应用软件恶意刷量、流量造假的刑事案件。该软件的制作人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警方的快速反应、雷霆出击,彰显了法治的力量,有效回应了公众对打击“流量造假”行为的关切。

如何打造一个流量明星?“买热搜”“买粉丝”等流量造假行为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成为打造人气“爱豆”的“利器”。在北京警方破获的这起案件中,查获的手机应用软件正是明星微博“转发量过亿”的幕后推手。据了解,这款软件在粉丝圈内使用极为广泛,用于短时间内刷高评论量、转发量、点赞量,在不到一年时间非法获利近800万元。惊人的利润和低廉的造假成本,令不少人铤而走险,进而形成了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之高,让人瞠目结舌。

诚然,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作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流量为王”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种浮躁的风气为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必须拿出狠招实招,重拳出击造假行为。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下大力气破除“唯流量”顽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说明,整治流量乱象,不仅是社会共识,也形成了鲜明的政策导向。

流量造假不仅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还严重破坏文化生态。整治流量造假乱象,依赖于行业自治和部门监管,还要以有力度的法治手段作保障。破解“唯流量论”的重要手段,就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专项法律规章制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违规者有所忌惮,通过提高违法成本,让流量造假者无利可图。一言以蔽之,构建良好的行业形态,需要从平台到监管部门多方联手,用好法律惩戒手段,加大整治处罚力度,通过对症下药、重典治乱,将注水数据逐出市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原载人民公安报)

流量造假

流量是中国影视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收视率、播放量等数据中的“水分”问题。在于整个造假的链条中,都有人获益:明星可以凭此提升个人商业价值;播出制作方能够以此吸引广告商;投资公司可以借此吹大资本泡沫。而这种造假行为,对整个文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作品优劣失去公允的标准与评判,制作方无法沉潜创作,反而急功近利高价争抢“流量明星”,挤压制作成本,伤害艺术品质,使“劣币驱逐良币”,破坏文艺创作的健康生态。

上一篇:零价铁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