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什么都不会改变我在农民工社会工作这条路上坚定的信念。前行需要坚定,前行需要力量,前行的道路更需要土壤,作为一个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我有义务让这片土壤更加肥沃起来。
我叫王瑞海,曾经是一名做过送水工、保洁员、煤球厂工人的农民工,现在是南京协作者的专职工作人员。我要感谢南京协作者以及我的团队,是他们不断的鼓励,给我提供学习平台,才使我成长为一名社会工作者。
2003年在北京打工的时候,我在清华大学对面的一个小区做保洁工,曾经好几次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大学门口绕来绕去,但一直没有敢进去过。那时的我拿着每月300块钱的工资,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觉,最丰富的业余生活就是晚上捧着一本从垃圾筒里捡回来的三毛作品集细细的品味。遇上天气不好、刮沙尘暴、检查时,我们就得连夜突击加班,但从没有领到过加班费。最让我感到孤独的是每天上班、下班、睡觉这种单一而无聊的生活,其实这也是很多打工朋友的生活。
就在那一年夏天,我认识了北京协作者。当时还是非典时期,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我们送去了口罩、体温计,一向在陌生人面前不善言辞的我,第一次主动与志愿者打招呼,感觉像看到亲人一样。也是那次,让我了解到在城市里还有专门关注我们打工人们,心中感到特别的欣慰。
也是在那一年,我开始觉得自己得学习一门技术,这样才好找工作。在冬天我辞掉了工作,拿着当保洁攒下来的600块钱,花400块钱交了学费学习电脑组装。虽然艰苦,但我对未来很有信心。然而,事实并不如我想的那样,两个月过去了,虽然学到了一点基础的电脑组装知识,但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很难。在那之后,我又学了摄影,在北京的一家婚纱影楼里做了摄影助理。
接触社工
做摄影工作时,北京协作者便成了我在这座城市的第二个家。每次下班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北京协作者小院,虽然自己不爱说话,也不怎么和志愿者工作人员交流,但是自己就是喜欢这个集体,感觉像大家都像亲人。我经常参与北京协作者开展的小组活动、联谊会,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相互学习鼓励。还参与活动中物资准备、摄像、摄影,和志愿者一起去社区探访等志愿服务。有时候为了能够参与活动或志愿服务,还要想办法向单位请假,但是觉得很值得,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北京协作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认识了很多的打工兄弟姐妹,增长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让我变得自信起来,开始敢于在大家面前大声的介绍自己,分享自己的想法。2007年,我参加了民众戏剧小组,参加了全国巡演,第一次站在了长安大剧院的舞台上,将自己的打工故事在舞台上展示,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突破。
后来我觉得既然在北京协作者汇聚了我们这么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打工朋友,如果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特长分享给大家,这样每个人也都会增长更多的知识和特长。于是,我萌发了像社会工作者那样开展摄影兴趣小组的想法。
我的想法当时得到了机构社工督导李真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但是我面临的是从没有过的挑战,就是写计划书。北京协作者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支持,大家告诉我计划书的格式,引导我分析开展小组的目标,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修改,我的第一份系列摄影兴趣小组计划完成了。而那时,我其实还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工作,小组和社会工作是什么关系。
这次摄影小组的开展,是我在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前提下第一次接触社会工作,并运用社会工作小组方法开展活动,从不了解、不懂到接触、运用,其实给予我支持最多的还是协作者这个团队。
2007年,南京协作者成立,我以志愿者的身份随团队一起来到南京。从开立机构账户,购置办公物资、设备,到与同事社区走访,了解需求,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有太多的陌生太多的挑战。不过,团队再次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每次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我都是给李真老师打电话,和李真老师一遍遍的沟通,当时自己觉得很麻烦,但是现在想想,给予我支持的李真老师以及其他同事他们付出的更多,在自己一遍遍请教时,李真老师也在一遍遍的提醒。
成为社工
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我来说更是一张白纸。协作者机构为了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开展了社会工作学习小组,我也第一次学习了社会工作知识。个案、小组、社区,聆听、接纳,理念、价值观,这些既陌生,但似乎又有些熟悉的理论知识与我实际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很多从高校毕业的社会工作学生不同的是,他们都是学习了专业的知识,之后在到工作中实践,而我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只有在工作中慢慢摸索、积累。
上一篇:幸福的根本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