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地衣喀斯特土壤的功臣 

来源:土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7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种双赢或多赢的道理人们都懂,而且还总用这种东西来教育人。在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或多个物种长在一起,相互之间互惠互利,那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属于有益共生。如果只是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只是正常地生长,那也叫共生。如果其中一方的生长是依托另一方,剥削另一方的营养和空间,且对另一方造成危害,那就是寄生了。

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在岩石上,树皮上看到一块块的花斑,或是类似于苔藓或蕨类的外形,但又看不到假根或根,紧紧地贴在地上生长的东西;还可以在高山上看到一束束挂在树上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但又不是悬垂形苔藓,那就是一种叫地衣的植物了。

要说地衣的分类,还真是让科学家们头疼。因为两类完全不同的低等植物,一个是藻类,一个是真菌,却偏偏坚强地走在一起,甚至形影不离,两种植物长期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构造、生理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独立的固定有机体,共同维系它们的生命。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从外面包围藻类。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营养,而真菌又供给藻类生长所需要的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就像一个负责农业生产,一个负责交通运输,分工明确,绝不紊乱。它们相互之间的选择,总是一一对应,从此紧密团结在一起,就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旦选定,就会终其一世,不再分离。你说它是两种植物的共生呢,还是根本就是另一种生物?连科学家们有时都会被它们搞得混乱。它们的叶状体不断生长,受到外力作用断裂开来,就成了两个个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在那个各自生长。这是它们最普通的繁殖方式,被称为营养繁殖。但也有许多种类为了更好地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它们的类群,几个菌丝也会在叶状体表面或特殊的分枝上,缠绕着一个或数个藻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粉芽,从母体上脱落后随风传播到各处,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即行萌发。同样是无性生殖,但更像是孢子或种子。

虽然真菌和藻类都互相依赖,但总是在外面闯荡的,当然更注意形象,所以不管是片状、舌状、枝状还是丝状地衣,都是由真菌来决定的。对于分类专家来说,这就好办多了,首先从形态上可以有个初分,搞清楚是哪种真菌,再去看它里面是哪一种藻。现在看来这种一一对应的共生体还不少呢,全世界有500余属,余种。

①地衣石斑

②原始森林中的苔藓植物

部分地衣是喜光性植物,生长也较缓慢。对水分敏感,但可以忍受长期干旱。当处于干旱时,它们就呆在那里睡大觉,等待水分充裕时,就会迅速醒来,恢复生长。所以不管是峭壁、岩石、树皮或沙漠地上,这种喜光性的地衣都能很好地生长。地衣还很耐寒,在高原上、高山顶、冻土带生长都没有问题,甚至是南北极都能生长。应该说在史前生态系统中,地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们今天的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的形成是有贡献的。但在今天的环境中,再希望它能有多大的生物量已经很难,个体小不说,它的生长环境还要求一定有新鲜空气。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即便空气中SO2与HF的含量极少,他们也会逐渐死亡。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一座工厂,几十公里范围内都不易看到生长良好的地衣,最多能看到地衣死后留在石面上或树皮上的一块块白斑。就算没有工厂,人为活动多了,空气质量下降了,地衣也会停止生长。所以在一些景区,曾经非常丰富的松萝,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随着旅游开发,过度的游客量,很快就会发现松萝消失了。梵净山顶、太白山上、神龙架、秦岭山顶、白马雪山,那些松萝还好吗?那可是金丝猴喜食的食物,特别是滇金丝猴,过冬就主要靠它了。我们不要只盯着那些高等植物和鸟兽蛇鱼,仅从简单现象上就敢断言“没有影响”,殊不知每个物种之间都有关联。如此说来,倒是可以将它们作为指示植物,从地衣的存在与否,数量的多少,来检测空气污染的程度。

生长在喀斯特岩石上的地衣,也是地貌的塑造者之一。它们会利用它特有的地衣酸腐蚀和溶解岩石,加速岩石的溶蚀,从中获取供自己生长所需的元素。当地衣死亡之后,植物残体经过腐化并和被它分解的岩石残留物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些微粒,逐渐变成土壤。有了这些初级土壤的原始积累,其他植物就可在上面随之生长了。因此地衣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缔造者和维持者。

上一篇:植根丝路土壤澎湃中国之音 ——观一带一路《
下一篇:没有了